本文引用自農業試驗所全球資訊網

      丹參為唇形科草本植物,台灣地區於民國97年進口約新台幣6佰餘萬元用在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病,為目前中醫藥醫院用量最多的單方。農業試驗所已完成丹參量產栽培技術,以目前的栽培環境來看,較為適合的種植地點是土壤腐植層深厚的土地,不宜在黏性土壤推廣種植。且台灣的氣候多雨潮濕,丹參的支根生長旺盛,其活性成分並不亞於市售品丹參片的含量,因此台灣種植丹參,配合提高其末端高價產品的開發,將是具有發展潛力的。

  丹參的根是傳統上主要的藥用部位,現今,丹參葉也可萃取丹參酸。根據農業試驗所的栽培結果,丹參的根在1月下旬採收較佳,秋冬採收的丹參,根部蓄積的丹參酮ⅡA的含量,較夏季採收的根含量為高。

  丹參的葉則富含水溶性丹參酸,丹參酸會隨季節在植株體移動,需在合適的採收季節收穫,以適當溶劑萃取,將萃取液減壓濃縮,再以不同溶劑多層次萃取,與製備型液相層析萃取的方式,可萃取純度達98%的丹參酸B,丹參酸B被中西醫醫院廣泛使用在心血管疾病,每毫克單價甚高(新台幣105元以上),是高價的純物質用藥。台灣種植18個月收穫的根與葉可萃取丹參酮與丹參酸,其含量均高於標準市售品之含量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life 的頭像
    jlife

    丹參健康部落格 - 本季專題研究:高血壓

    j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